張晨
從農耕文明到現代社會,習俗的嬗變始終與文明的演進同頻共振。新征程上,移風易俗已超越“改習俗”的表層意義,成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抓手,其意義既關乎個體福祉的提升,更關乎民族精神氣質的重塑。
文明演進的必然邏輯:移風易俗的時代價值
習俗作為特定歷史階段的文化產物,是維系社會秩序的“隱性契約”,其生命力在于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當部分傳統習俗異化為加重群眾負擔的“枷鎖”、阻礙社會進步的“壁壘”,移風易俗便成為文明發展的必然選擇。其本質是對習俗的“辯證揚棄”——傳承其文化基因中的精華,摒棄其與現代文明脫節的糟粕。
社會治理維度:破解基層“隱性難題”的核心抓手。當前,部分地區存在的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不僅讓群眾深陷被動消費的困局,更易滋生“重面子輕里子” 的扭曲價值觀,甚至引發鄰里糾紛。推動習俗向文明化、簡約化轉型,既能顯著降低社會運行的“隱性成本”,又能為基層治理注入軟約束力量,進而形成“規則共識—行為自覺—社會和諧” 的正向循環。
文化發展維度: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的有效路徑。文化傳承絕非簡單復刻,關鍵在于創新中延續。傳統習俗里的 “孝老愛親”“節儉守禮”等核心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而部分外在形式(如封建迷信、鋪張儀式)已與時代發展脫節。將平等、法治、環保等現代理念融入傳統習俗,既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持久活力,又能使現代文明扎根更深厚的群眾土壤,從而實現“傳統為體、現代為用”的深度文化融合。
個體發展維度:釋放人的發展活力的重要前提。陳規陋習束縛下的個體,往往承受物質消耗與精神內耗的雙重壓力——既為高額禮金、過度應酬所累,又為“人情往來”“面子工程”而焦慮糾結。破除這些束縛,本質是將個體從非必要負擔中解放出來,使其能將更多精力投入教育、健康、自我提升等“發展性消費”,最終邁向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富足。
現代文明的價值重構:文明新風的核心內涵
樹立文明新風絕非否定傳統,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傳統與現代交融、自由與秩序平衡”的新型習俗體系。其核心在于“三個回歸”,鑄就現代文明的價值底色。
回歸文化本真:實現形式簡化與內涵深化的統一。傳統習俗的本質是情感聯結與文化傳承,而非物質堆砌。文明新風倡導褪去習俗冗余的物質外殼,回歸其精神內核:婚禮不必追求豪車列隊,而重承諾的莊重;葬禮無須執著排場大小,而貴生前的厚養;節日不必糾結禮品貴重,而意在親情的陪伴。這種去物質化轉向,使習俗從物質攀比回歸情感表達,從形式枷鎖回歸文化本義。
回歸社會公序:實現個體自主與公共利益的平衡。文明新風尊重個體在習俗中的自主選擇,同時強調“自由有其邊界”——任何行為都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擾亂公共秩序。當“權利不越界”成為社會共識,既能保障個體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維護社會運行的秩序,這正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
回歸時代精神:實現傳統精髓與守正創新的融合。文明新風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賡續“孝老愛親”“鄰里互助”等植根于民族血脈的文化基因,又主動融入“生態文明”“理性消費”等契合時代脈搏的理念。譬如,用鮮花祭掃、網絡追思取代焚燒祭品,既表達緬懷之情,又踐行綠色環保理念;用集體婚禮、公益婚典取代大操大辦,既保留儀式禮節,又彰顯文明新風。這種守正創新讓傳統習俗富有活力的現代表達,讓現代文明扎根深厚文化沃土。
系統推進的實踐方略:構建長效治理機制
移風易俗既是“觀念革命”,也是系統工程,需力戒“運動式推進”“一刀切治理”,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構建“思想引領—制度規范—服務支撐—長效保障”的全鏈條機制。
以思想引領凝聚價值共識。觀念轉變是行為轉變的前提。要用群眾語言解疑釋惑:通過“案例對比”“成本核算”(如算清“高價彩禮經濟賬”“人情往來精力賬”),直觀呈現陳規陋習之害;以“身邊榜樣”“典型示范”(如宣傳“零彩禮新人”“節儉家庭”真實事跡),展現文明辦事更體面、更省心的優勢。同時,發揮文化浸潤作用,將文明新風融入戲曲、短視頻、公益廣告,讓簡約適度、文明守禮的理念在潛移默化中深植人心。
以制度規范明確行為邊界。習俗的良性變遷需要“軟約束”與“硬規則”協同發力。推動將文明新風的具體要求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通過“群眾議、群眾定、群眾守”方式,科學合理制定彩禮上限、宴席標準、禮金數額等細則,確保規則接地氣、有公信、能落地。建強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自治組織,賦予其“事前勸導、事中監督、事后評議”的全流程職能,善用“熟人社會”的輿論約束力,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提升的治理格局。
以服務供給降低轉變成本。破除群眾對陋習的路徑依賴,需以有溫度的服務化解“怕麻煩”“怕失面子”等顧慮。建設公益性婚喪禮俗服務中心,提供場地、儀式指導、平價物資租賃等基礎服務;推廣集體婚禮、生態安葬等文明新模式并給予政策支持;搭建“文明辦事”信息平臺,提供流程指引、志愿者對接等。讓群眾在實踐中真切體會到“文明辦事更省心、更經濟、更有尊嚴”,推動從“要我改”的被動轉變為“我要改”的主動。
以長效治理鞏固實踐成果。移風易俗貴在久久為功,需建立健全常態化機制。將其納入精神文明建設考核體系,壓實基層責任,堅決避免“一陣風”式治理;建立“新俗培育—效果評估—策略調整”的動態閉環,定期調研群眾真實訴求,及時回應實踐中的新問題;注重代際傳承,將文明新風融入家庭教育、學校德育全過程,引導青少年樹立理性、文明、節儉理念,為習俗變革注入持久動力。
移風易俗的本質內核,在于社會價值的重塑與文明形態的躍升。當“簡約適度”內化為生活自覺,“真誠友善”凝結為交往準則,“文明守禮”蔚然成社會風尚,個體生活將更顯從容,社會運行將更為高效,民族精神氣質也將實現從“物質依附”向“精神自主”的升華。這既是移風易俗的終極目標,也是現代文明的應有之義。
(作者單位:周口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