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王吉城
2012年11月20日下午,周口市第二屆運動會在新落成的市體育中心體育場盛大開幕。當五彩焰火劃破長空,3萬余名觀眾的歡呼聲響徹全場,這座城市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現代化大型體育場。11月21日,《周口日報》頭版頭題對這一盛況進行了報道。
從借用學校操場舉辦首屆運動會,到擁有占地300余畝的專業場館,周口體育設施的跨越式發展,不僅填補了歷史空白,更成為城市民生升級與發展活力的生動注腳。
體育“硬實力”實現質的飛躍
體育,讓多彩的夢想飛揚。建設市體育中心體育場,是周口基礎設施建設的里程碑事件。其3.1萬個固定座位、400米標準跑道與68×105米標準足球場的專業配置,讓這個大型場館具備了承接大型賽事的硬實力。1個貴賓通道、4個運動員入口與6個觀眾入口的科學設計,既保障了賽事組織效率,也為市民觀賽提供了便利。
若與位于中心城區五一文化廣場的原“燈光球場”相比,新體育場的面積是其100多倍,硬件條件實現了質的飛躍。過去,周口舉辦大型活動常常受限于場地,首屆市運會甚至需借用學校的操場。新場館的啟用,讓這座城市第一次擁有了符合國際標準的體育舞臺。正如《周口日報》報道中所說,這不僅是“關鍵在干、關鍵在做”指導思想在周口結出的實踐成果,更標志著周口從“體育設施短缺”邁向“專業場館時代”的歷史性跨越。
場館首秀便驚艷全城。第二屆市運會開幕式上,文體表演與焰火秀交相輝映,穹頂燈光在冬夜中變幻出多彩光影,既展現著“堅持科學發展、建設美好周口”的激情,也讓市民真切感受到城市發展的強勁脈搏。這座場館的誕生,不僅是建筑意義上的“從無到有”,更是周口對民生需求的精準回應。
場館價值在于全民共享
市體育中心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從“高大上”的專業場館轉變為市民觸手可及的“活力空間”。2013年“全民健身月”啟動儀式上,近5000名市民匯聚于此,太極拳、空竹、舞蹈等健身項目輪番上演,昔日的賽事場地變身群眾健身的舞臺,現場歡聲笑語不斷;同年8月17日,“體彩杯”健身操舞展演在體育館舉辦,各縣(市、區)隊伍帶來的特色表演,讓場館洋溢著市井煙火氣。
這種“惠民屬性”并非偶然。作為周口首座大型綜合性體育場館,其功能定位從設計之初就兼顧了專業性與普惠性:既能承辦省市級運動會、文藝演出乃至國際國內專業賽事,也通過開放共享,滿足市民日常健身需求。清晨的廣場上,太極拳愛好者迎著朝陽舒展拳腳;午后的籃球場上,青少年的對抗聲此起彼伏;傍晚的健身步道上,散步慢跑的人群絡繹不絕——專業場館不再“高冷”,逐漸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近年來,以市體育中心為核心,周口構建起多層次公共體育網絡。通過將體育場地設施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依法依規利用城市公益性建設用地、空閑用地、河道湖泊沿岸等空間建設多功能復合型健身場地,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融入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升級“15分鐘健身圈”、構建“10分鐘健身圈”。目前,全市已新建或改擴建20個全民健身園,各縣(市、區)建成5至10個健身示范廣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69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市體育中心與遍布全城的運動場所形成聯動,讓“出門就能健身”從愿景變為現實。
體育賦能發展的生動實踐
市體育中心的價值早已超越“運動場所”的范疇,成為驅動周口體育事業與城市發展的“引擎”。2016年周口市第三屆運動會、2018年河南省第十三屆運動會等賽事的成功舉辦,不僅提升了城市知名度,更推動體育產業從無到有、由小變大。
截至目前,場館年均承接省級賽事數十場,從“問箭中原”大眾射箭邀請賽到“奔跑吧·少年”青少年武術散打錦標賽,近三年接待運動員超1萬人次,成為驅動競技體育發展的“精密齒輪”。
與此同時,場館周邊區域因體育活力而煥發新生。健身人群的聚集帶動了周邊商業、交通等配套升級,“體育+”效應逐漸顯現。如今的市體育中心,已成為集“賽事舉辦一流、群眾體育活躍、綠化空間宜人”于一體的公共體育活動集聚區,更成為展現“健康周口”形象的窗口。
從2012年落成時的驚艷亮相,到如今成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體育中心的發展軌跡,恰是周口城市發展的縮影。它見證著全民健身從“稀罕事”變為“平常事”,也書寫著一座城市以體育為載體,踐行“體育強則中國強”的時代篇章。而矗立在城市中的體育場,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義,成為周口人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動注腳。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