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瑞才
今年以來,西華縣清河驛鄉按照中央以及省、市關于扎實高效推進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新風工作的相關要求,持續聚焦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問題和不文明現象,通過黨建引領、榜樣選樹、群眾參與、制度約束、文化浸潤等多維發力,讓文明新風吹遍城鄉角落,繪就了一幅民風淳樸、村風端正、家風和美的新畫卷。
“我們新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要求村民堅持婚事新辦,樹立新型婚俗觀,杜絕舌尖上的浪費,狠剎斗富攀比等不良風氣;要求村里喪事一律簡辦,倡導勤儉節約、厚養薄葬,采取簡樸方式祭奠逝者,樹立依法、文明、節儉、環保的新型喪葬觀;約定村里喜事一律儉辦,提倡不辦或儉辦滿月酒、生日宴、升學宴、喬遷宴等,自覺抵制互相攀比、大操大辦和黨員干部借機斂財等不正之風,狠剎揮霍浪費之風……”劉幫超是該鄉劉集行政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之初,他面臨村居環境臟亂、村小學校舍閑置、有限的村集體資源長期“沉睡”、經濟發展乏力等困境。
為改變現狀,劉幫超堅持從黨建引領壯產業、破舊立新樹榜樣、為民服務育鄉風等方面發力,帶頭清淤疏浚,讓村頭的“清馬溝”成為幸福渠;帶領村民開展人居環境集中整治,共建文明宜居家園。他提出“富口袋更要富腦袋”工程,實施閑置資產盤活計劃,把廢棄校園改造為生態菜園、特色酒坊,把零散土地整合后規?;洜I,帶領村民大力發展辣椒、紅薯加工等特色種植產業,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這不僅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還在合作中培育了互助共贏精神,讓勤勞致富的新風氣取代了“等靠要”的舊思想。資產的“活”,帶動了人心的“齊”,為文明鄉風注入了持續活力。
“移風易俗不是一陣風,而是滴水穿石的功夫。劉幫超帶領村民開展的關乎‘面子’與‘里子’的一系列變革,有效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不斷提升的獲得感、幸福感讓村民積極參與評先爭優,自覺遵守村規民約要求,投身‘鄉風文明’建設。如今,全村的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儉辦率達100%,鄰里矛盾糾紛同比下降了70%,劉集村已成為全縣小有名氣的文明村、幸福村、宜居村、平安村……”清河驛鄉負責移風易俗工作的負責同志說。
物質富足后,劉幫超又著力滿足群眾的精神文明需求。針對村內五保戶、空巢老人“吃飯冷、身邊空”的困境,他創新性發起“養老服務”行動,積極籌建鄉村大食堂,開設“積分超市”、成立“紅白理事會”,并制定《劉集村紅白事操辦標準》,重塑孝親敬老的文明風尚。他還修復村內老戲臺,開設“家風講堂”,組建廣場舞隊、鑼鼓隊,組織豫劇演出、非遺展示;精心舉辦村集體婚禮,邀請鄉賢講述家風故事,組織返鄉大學生志愿者宣講移風易俗新觀念和身邊的孝老愛親典型事跡。通過這些舉措,讓村民在“積分超市”兌換出文明好習慣,將移風易俗融入一言一行、生活點滴。他所倡導的“除陋習、傳文明、樹榜樣,爭做文明傳播的倡導者、社會新風的引領者、勤儉節約的先行者、世風轉變的實踐者”等新理念,為全鄉乃至全縣的鄉村文明建設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鮮活樣本。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