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猛 孫靖
夏末秋初,蟬聲不噪。河南百露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生產車間內,機械臂精準抓取空瓶,灌裝線1小時“吐”出36000瓶瓶裝水。生產線旁,該公司負責人梁永旗盯著實時跳動的生產數據,難掩興奮:“從簽約到投產只用了180天,擱以前想都不敢想!”
從“一碗湯”到“一瓶水”,西華縣深知,利企才能利縣,靠前服務,與企業共進才能激發縣域經濟更大潛能。“生產線調試遇到點兒麻煩,供水壓力不穩。”梁永旗撥通西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服務專線電話的時候,距離項目正式投產僅剩3天。讓他沒想到的是,電話剛掛半小時,管委會經濟發展部負責人就帶著市政、水利等部門工作人員趕到現場,一邊排查管道隱患,一邊協調臨時加壓設備,問題當場解決。“政府早把我們的需求摸透了。真沒想到能這么幫助企業,一遇到啥問題立馬就解決了。”梁永旗感慨地說。
讓梁永旗感觸最深的是審批的速度。今年年初項目簽約當天,西華經濟開發區重點項目推進專班的工作人員就帶著清單上門服務:“土地規劃、能耗指標這些前置條件,我們已經提前梳理好部門職責清單,今天就帶著您跑手續。”以往需要跑十幾個部門、交幾十份材料才能辦下來的開工手續,這次由縣發展改革委重點項目辦公室牽頭,聯合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7個部門組成“并聯審批小組”,實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7個工作日內就讓梁永旗拿到了施工許可。“以前辦手續像‘闖關’,現在有專班跟著,就像‘導航’。”梁永旗記得,辦理規劃許可時,管委會提前幫他核對了3遍材料;申請生產許可時,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特意邀請周口市市場監管局專家開展“一對一”指導,連車間消毒流程都幫著優化了。
“靠前服務,就是要把企業的事當自家事。”西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翻著厚厚的服務臺賬說,河南百露達投產后,由管委會牽頭,聯合縣綜合投資公司、縣發展改革委重點項目辦、縣工信局等成立的駐企服務團隊每周都會去“蹲點”,建立“問題收集—分類交辦—限時辦結—反饋銷號”閉環機制。從“企業找政府”到“政府找企業”,西華的“包聯機制”呈現出看得見的實效。臺賬里詳細記錄著:3月協調解決蒸汽管網接入問題,4月協助招聘技術工人,5月推動項目擴容、保障生產需求……每一項都標注著責任部門和完成時限。
“從招商到留商,西華用‘民生賬’算出‘發展賬’。”梁永旗心里有筆明白賬:綜合投資公司投資建設的標準化廠房讓企業“拎包入住”,節省了建設周期;管委會協調相關部門,解了開工遇到的所有難題;縣工信局牽頭的“產業鏈聯盟”,讓企業與本地物流企業形成穩定合作,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如今,河南百露達的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年生產預計可突破1億瓶瓶裝水,還帶動了其他相關企業落戶西華經濟開發區。
從一碗胡辣湯的“非遺熱”到一瓶水的“產業火”,西華用“服務精度”換來了“發展熱度”。正如當地干部常說的:“企業的事,就是我們的事——你往前沖,我們給你清路障;你需要暖,我們給你添把柴。”在西華這片土地上,凝聚了優化營商環境的強大合力,必將催生出更多高質量發展的“新故事”。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