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治衛 通訊員 楊恩芳
2021年夏天,23歲的大學畢業生蘇一卓已在城市站穩腳跟,一通來自家鄉商水縣鄧城鎮白蛇村的換屆選舉電話,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村里太需要新鮮血液了。”前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這句話讓他輾轉難眠。“這片土地養育了我,現在該為家鄉出力了。”懷揣這份信念,他毅然放棄城市的工作,回村并順利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初到村委會時,蘇一卓西裝革履顯得與村民格格不入。他很快發現,基層工作遠比想象中復雜:張家宅基地糾紛、李家灌溉渠堵塞、王家私搭亂建影響村容……這些旁人眼中的瑣事,在村民心里都是頭等大事。一次調解矛盾時,一位大爺的話深深刺痛了他:“你個娃娃懂啥?在城里待幾天就想管我們的事?”這讓他認識到“接地氣”的重要性。
把辦公室搬到田埂上,蘇一卓從此脫下皮鞋換布鞋。他每天清晨帶著筆記本走村串戶,在田間聽莊稼戶算收成,在豬圈旁幫養殖戶分析行情,用村民熟悉的“土話”解讀醫保政策。他身上的“書生氣”漸漸被“泥土氣”取代,工作也慢慢有了起色。
走訪中,得知村民蘇修領在外省經營羊肚菌多年,他敏銳嗅到發展機遇。他先后五次跨省拜訪,前兩次或吃閉門羹或被婉拒,直到第三次帶著村里的土壤檢測報告和土地流轉方案上門:“叔,咱村的沙土地特別適合羊肚菌生長,您回來帶頭干,我們村‘兩委’班子給您當服務員!”這份誠意最終打動了蘇修領,羊肚菌全產業鏈種植基地順利落地。
基地建設初期,村民疑慮重重:“這東西能賣出去嗎?”“賠了錢算誰的?”蘇一卓挨家挨戶做工作,組織20戶村民率先試種。第一批羊肚菌賣出高價,村民的顧慮煙消云散。如今,白蛇村羊肚菌產業園已建成大棚276個、育種基地1個、冷藏車間3個,帶動120名村民就業(其中脫貧戶23戶),戶均年增收12萬元,年產量達12.5萬公斤,經濟效益1800萬元。
產業興則鄉村興。蘇一卓并未止步,他帶領村“兩委”爭取資金,新修水泥路27條、加寬主干道4條,讓泥濘村道變成連通外界的通途;新建文化活動廣場,豐富村民休閑生活;疏通5條淤積溝渠,引來活水灌溉農田。同時,他引進藥材、花生、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技術,邀請農技專家現場指導,推動村里產業結構多元化,土地效益持續提升。
“蘇一卓用實干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擔當。白蛇村的蛻變證明,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選準產業方向、凝聚群眾力量,‘小鄉村’也能釋放‘大能量’。鎮黨委將持續支持各村培育特色產業、完善基礎設施,讓更多青年扎根鄉村、建功立業。”鄧城鎮黨委書記郭建杰說。
看得見的變化讓白蛇村煥發新生。曾經“空心化”嚴重的村莊,如今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創業。路通了,產業旺了,人心聚了——傍晚的文化廣場響起廣場舞音樂,小賣部里村民聚在一起下棋聊天,沉寂的村落重燃煙火氣。
“剛回來時,覺得自己像顆嵌在泥土里的螺絲釘,動彈不得。”蘇一卓感慨道,“現在看著寬敞的村道、流淌的渠水、村民的笑臉,心里滿是自豪。基層舞臺或許不大,但沉下心把根扎深,就能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
從懷揣理想的“城市青年”到堅定的“泥土書記”,蘇一卓用實干書寫著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在他的帶領下,白蛇村正沿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鄉村振興之路穩步前行。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