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杜欣 通訊員 袁瑞娟) “以前夏天家門口的水溝臭得很,現在水清了、草綠了,我們一出門就想來這兒溜達一圈!”8月16日,記者來到淮陽區鄭集鄉孟莊村時,正在納涼的一位村民指著家門前的“景觀塘”感慨道。
這個常住人口150戶約500人的村莊內有個占地面積達16000多平方米的坑塘。多年來,由于村民生活污水直排坑塘,造成水體發黑發臭,加上岸邊垃圾遍地,夏季南風一刮,整個村子臭氣熏天。像該村一樣,整治農村坑塘、溝渠等小微水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成為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
針對這一情況,周口市生態環境局淮陽區分局因地制宜,按照源頭截污控源、過程生態治理、末端綜合利用的要求,在全區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動,并于2023年4月,在當地財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公開招投標方式,對該坑塘實施綜合整治,推動村莊凈起來、綠起來、美起來。如今,這里已成為百姓休閑、娛樂、納涼的好去處。
據了解,自 2022年成功申報國家第一批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支持城市以來,淮陽區有效利用中央獎補資金,針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村莊分布廣、人口流動快、水量波動大、管網鋪設難、運維管護弱、治理成本高等難題,結合鄉情、農情,以“漁光互補,資農互助”為施治邏輯,形成了重點恢復“三個功能”的技術思路,即恢復水體防洪排澇的水利功能、養殖灌溉的資源功能和美化環境的生態功能,打造村莊新景觀和漁光互補新產業,將資本和農業優勢進行深度融合,有效利用閑置坑塘資源,增加村集體收入,總結出了適合華北平原地區的七種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形成了有代表性的“淮陽模式”,為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提供了“淮陽樣板”。
“目前,淮陽區建立了以市級為監管主體、縣級為責任主體、鄉鎮為管理落實主體、農戶為受益主體、運維機構為服務主體的‘五位一體’運維管理體系;尊重村民意愿,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基層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動員群眾參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和管護工作,提高村民參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淮陽區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引入社會資本或采取“坑塘溝渠集體商議、整體出租個人承包、集體管護年底分紅”等形式對坑塘進行治理、管護,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漁光互補等坑塘經濟,實現“政府零投入、集體有收益、運維有保障”。
經過3年時間治理,如今,淮陽區的農村環境面貌有了大改觀,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效果顯著,昔日的“納污坑”變身為“景觀塘”“經濟塘”,農民群眾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同時通過對生活污水、黑臭水體的協同治理,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同步提升,為美麗鄉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