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方化祎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時珍
8月4日,周口市婦幼保健院超聲科主任李娟,作為中國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亞醫療隊隊員,在援非歸國一個月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
醫院里彌漫的消毒水味、超聲科室里儀器的啟動聲、同事們親切的笑臉……這些久違的日常都讓李娟倍感親切。只是這次重新歸來,她內心里又多了份跨越山海后的篤定,“援非的經歷讓我感觸太多,今后我更要全力以赴,為家鄉人民帶來最專業精準的超聲診療服務。”
時間回溯到7月5日,中國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亞醫療隊在隊長劉俊英的帶領下,圓滿完成422天跨國醫療援助任務,榮耀歸國。如今,經過短暫的休整,包括劉俊英在內的13名周口隊員已陸續回到熟悉的工作崗位,帶著這段難忘的經歷,開啟人生新征程。
援非路上的“苦”與“難”
“在埃塞的日子,生活與工作條件和國內來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但這段經歷是一輩子的財富。”隊員們坦言,正是這份淬煉,讓他們更懂得珍惜當下,也更堅定了為家鄉衛生健康事業拼搏的決心。
對于長期生活在國內的人而言,埃塞俄比亞的艱苦或許難以想象。劉俊英至今記得,初到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場景。隊員們的駐地是嚴重漏雨的毛坯房,院內污水橫流、蚊蟲肆虐,臭味撲鼻而來;網絡時斷時續經常癱瘓,手機信號微弱到難以撥通;電力和水管設施老舊不堪,停水停電是家常便飯;當地的社會治安更是讓人揪心,戰爭、沖突時有發生,偷盜搶劫、綁架勒索也不是什么稀罕事,為保安全,隊員們不得不實行封閉式管理,活動范圍被嚴格限制。此外,高原反應、水土不服等身體不適,也成了隊員們必須翻越的“一道難關”。
“出發前,我們其實已做足了心理準備,可到了才發現,現實遠比想象更困難。”李娟下意識地撓了撓右腿,那里幾個淡褐色的印記仍清晰可見,“埃塞的跳蚤太厲害了,這是兩三個月前咬的,現在還時不時發癢。”她略帶不好意思地解釋道。
更讓人無奈的是當地的辦事效率。據劉俊英介紹,從國內海運的生活物資直到今年4月才完成清關,醫療物資更是拖到7月2日才送達,導致隊員們吃了10個多月過期食品和藥品維持生活,就連計劃中的捐贈任務,也緊趕慢趕在歸國前一天才完成。
生活的艱苦,中國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亞醫療隊隊員們尚能咬牙克服,但當地落后的醫療條件和簡陋的工作環境更讓人觸目驚心。基礎醫療設備嚴重匱乏,許多在國內習以為常的儀器在那里成了“奢侈品”;更嚴峻的是,埃塞每萬人僅0.5名醫生,60%的人口連基本醫療服務都無法獲得,整個國家深陷醫療困境。
周口援非醫者的“硬核”答卷
即便面臨如此多的困難,這支醫療隊始終牢記祖國與人民的囑托,以堅韌的意志直面艱險。422天里,他們在治病救人、完成使命之余,還要“拯救”自己的生活——他們用7個月的業余時間,在大使館、中資企業和華人華僑的幫助下,將破敗的駐地進行徹底改造:漏雨的屋頂被修繕一新,污水橫流的院落種上了花草,3個蔬菜大棚里長滿新鮮蔬果,健身房、活動室等設施一應俱全,整個駐地充滿中國元素,生機勃勃。
“現在的駐地,一塵不染、鳥語花香,滿眼都是生機。”劉俊英的語氣里滿是自豪。
該醫療隊醫療援助的成果更是沉甸甸的。援埃期間,隊員們累計開展教學查房3367人次、門診接診6456人次、平急診手術661臺次,中醫診療1362人次、臨床診療操作1339人次、醫技檢查操作1458人次;依托埃塞“光明行”公益項目,讓507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把周口醫者的溫暖送進千家萬戶。
此外,他們的大愛擔當還延伸到外交一線:為中國駐埃塞大使館、非盟使團、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等機構,以及埃塞各級政府代表團提供醫療保障372人次;指導受援醫院開展新技術20余項,舉辦急救技能培訓15場次,真正為當地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同時,中國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亞醫療隊的38場巡診義診覆蓋了3000余人次,為當地民眾和華人華僑送去“健康禮包”;12場學術交流線上線下同步開展,助力提升當地醫療水平;為中資企業和華人社團提供診療1105人次,以醫者之力為共建“一帶一路”添磚加瓦。
當然,他們的這份付出也贏得了各界認可:49封感謝信、39份榮譽證書、27面錦旗從四面八方涌來,涵蓋中國駐埃塞機構、非盟委員會、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等眾多單位,其中大使館、非盟使團、中國商會的感謝信更是直達國家衛生健康委與河南省衛生健康委。中國駐非盟使團大使、中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亞的斯亞貝巴市市長、埃塞衛生部部長等親自頒獎,當地友人還送上兩棵象征中埃友誼的咖啡樹——那是埃塞的“國粹”,更是對這份跨國情誼的最好見證。
中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館這樣評價他們:“從隊長到隊員都是歷批次綜合實力最強的,隊員們政治站位高、大局意識強、管理機制新、文化氣息濃、對內氛圍好、對外關系佳、保障力度大,隊員們個個精神飽滿、斗志昂揚、團結一心,用專業與擔當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如今,回到熟悉的工作崗位,中國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亞醫療隊隊員們正將這份尊重與認可,化作服務家鄉的動力。隊員們的醫者初心,就像那兩棵咖啡樹一樣,正在陽光下扎根生長,在跨越萬里的堅守中,愈發堅定而熾熱。
“若有需要,隨時再出發!”7月10日,在周口市衛生健康委召開的第25批中國援埃塞俄比亞醫療隊周口隊員載譽歸來慰問座談會上,作為周口市中心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的劉俊英擲地有聲地說出這句跨越山海的醫者誓言,道出了全體隊員的共同心聲。從沙潁河畔到東非高原,從異國救死扶傷到載譽歸來,中國第25批援埃塞俄比亞醫療隊用行動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為中非醫療合作與友誼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原載于8月12日《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