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永奇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市農村紅白喜事舉辦流動宴席已成為鄉村新風尚。但這熱鬧場景背后,食品安全隱患如影隨形,筑牢鄉村健康防線刻不容緩。
當前,農村流動宴席多由專業經營者承接服務,但服務過程中存在諸多亂象:個別經營者未經審批擅自開展業務,從業人員無健康證明上崗現象時有發生;食材采購渠道復雜難追溯,儲存條件簡陋易變質;加工場所缺乏基本衛生保障,交叉污染風險高,餐具清洗消毒更是難以達標。這些問題導致食品安全隱患重重,而免疫力較弱的老人和兒童,往往成為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受害者。
食品安全大如天,相關部門必須主動作為,管好這一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事務。
市場監管部門應筑牢第一道防線。要嚴格審核流動宴席經營者資質,督促其依法辦理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從源頭杜絕無證經營;建立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制度,要求他們定期體檢并持證上崗,同時加強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增強操作規范意識;推行宴席承接備案制,要求經營者提前提交菜單、食材采購渠道、從業人員健康證明等信息,便于監管部門精準介入、全程監督。
衛生健康部門需強化專業指導。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健康檢查和衛生培訓,指導經營者改善加工場所衛生條件,規范食材存儲、加工等關鍵環節操作,從技術層面預防食源性疾病發生。鄉鎮政府和村委會應發揮基層優勢,安排專人對宴席現場進行全程指導監督,發現問題立即督促整改,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各地還可探索行業自律機制。參考外地成熟經驗成立農村流動宴席行業協會,制定行業規范與自律準則;支持協會定期組織技能培訓和考核,建立經營者信譽檔案,對違規行為公開曝光,對誠信經營者給予表彰,形成 “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的雙重保障體系。
農村流動宴席承載著鄉土人情與民俗傳統,其食品安全直接關系群眾健康。唯有相關部門協同發力,用制度筑牢防線,用技術強化保障,讓群眾參與監督,才能讓 “流水席” 真正成為守護鄉村健康與祥和的“放心宴”。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