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啟峰
鹿邑縣高集鄉有個省級文明村——王屯村。這里村容整潔,環境清雅,村民們在致富路上各顯身手,種辣椒、種藥材、種花卉……共同描繪出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如今,村里又出了一個“葫蘆大王”。
“葫蘆大王”名叫王凱,今年28歲。他早前在鄭州打過幾年工,學會了拍視頻,還摸著了電商運營的門道。那會兒文玩葫蘆漸漸熱起來,王凱心里就琢磨開了:老給別人打工不是個長久法兒,自己回家種葫蘆,做成文玩網上賣,不就是個創業門路嗎?
想到就干!3年前,王凱跑到山東聊城學手藝。聊城是中國葫蘆的大本營,種植面積占全國的75%以上,那兒的文玩葫蘆更是名聲在外。在聊城,王凱不光學會了咋種葫蘆,還把文玩葫蘆的制作手藝學到了手,對網上賣貨的套路也門兒清了。
回到王屯村,王凱流轉了幾十畝地,一門心思種上了葫蘆。一說起葫蘆,很多人腦子里蹦出來的就是那種“亞腰葫蘆”,像老神仙的寶葫蘆、《葫蘆兄弟》里的葫蘆娃。其實葫蘆的品種很多,有300多種,長得千奇百怪。王凱地里種的就有蘋果葫蘆、瓜條葫蘆、螞蟻肚葫蘆、節節高葫蘆,都是市面上搶手的貨。
一家人精心伺候著這片葫蘆田,種出來的葫蘆光溜水滑、皮實肉厚、有模有樣。葫蘆長成了,當素果賣,價錢就不低。王凱給不同長相的葫蘆起了名兒,“農村小哥”“大方向”“海參”“喜蝦”……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仔細品品,還真挺貼切。一箱裝幾顆葫蘆,能賣幾十到幾百塊,王凱靠著網店,一天賣出去幾百箱是常事,趕上好時候賣上千箱也不稀奇。
這還只是普通的“大路貨”,要是碰上天生造型奇特的葫蘆,那身價可就像坐上了火箭,“噌”就上去了。“這個‘中華本捻’能值2萬塊,這個‘雙懷抱子’少說也得1萬……”王凱拿著他的寶貝疙瘩給我們看。說實話,我等外行想不通一個小葫蘆咋能這么值錢,可王凱說,這講究的是個天然稀缺勁兒,有人就好這個,市場認它。
這么一算,種葫蘆還真是個挺有“錢景”的營生。王凱的父親王永軍盤算著,臉上笑開了花:“一畝葫蘆地,收成好了能落個兩三萬,頂上種二三十畝莊稼的收入了!”
素葫蘆已經身價不菲,再經過加工,價值更有攀升。今年葫蘆長勢喜人,摘下來堆成了小山。王凱一家子都忙活開了,加工文玩葫蘆。爺爺管清洗,奶奶和媽媽負責“打皮”(刮掉外皮),他媳婦當主播,專管網上吆喝賣貨,父親和弟弟打包發貨。王凱總攬全局,從種、管、收到對葫蘆“深加工”都離不了他。勒扎(用繩子勒出造型)、壓花、雕刻、烙畫、針刺……這些手藝活兒,他樣樣拿手。不光自己干,他還帶著30多個徒弟一起搞直播帶貨,銷路就這么紅紅火火地打開了。
一家人干活有說有笑,輕松自在。王凱3歲的小閨女在院子里轉來轉去,這瞅瞅,那瞧瞧,無憂無慮地撒著歡兒。像這樣老老少少四代人聚在一個屋檐下,有活一起干、有勁一處使的大家庭,如今在村里真不多見。是這葫蘆營生,把他們緊緊地系在了一起,日子過得熱氣騰騰。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