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麗
在河南省扶溝縣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事跡展覽館里,存放著吉鴻昌生前用過的一個細瓷茶碗,非常引人注意。凡來瞻仰參觀的人無不駐足長看細觀,贊嘆不已。碗上有吉鴻昌的親筆題字,“作官即不許發財”。
1931年5月,吉鴻昌的父親吉筠亭患重病臥床不起,吉鴻昌聞訊星夜趕回家中。吉鴻昌來到病榻前,緊緊握著父親的雙手,淚水盈滿眼眶,泣不成聲地說:“爹,您有啥話請說吧。孩兒定銘記照辦!”吉筠亭看了看吉鴻昌,慢聲細語地說:“孩兒忠勇正直,膽量過人,不擾百姓,為父很高興很放心,不過我有一句話要給你說個明白,作官即不許發財。你只要能做到這一點,為父死而瞑目。不然,我在九泉之下也難安眠啊!”吉鴻昌把父親的手拉得更緊了,熱淚直流地說:“孩兒記下了,請父親放心!”
吉筠亭去世殯葬后,吉鴻昌即返軍營。他為了不忘父訓,永遠謹遵父囑,就把“作官即不許發財”這句話,寫在了細瓷碗上,交給陶瓷廠依照燒制,而后,發給全體官兵,要大家“每餐不忘”,警鐘長鳴,廉潔奉公,心系天下勞苦大眾。十幾年里,吉鴻昌雖不斷升職,但他一直抱著“當兵救國,為民造福”的志愿,把平時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錢全部用在了為民辦學上。他用近五年的時間在呂潭鎮辦起了一所不收任何費用的集小學、初中和中專為一體的復式農民子弟學校,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和優秀人才。他不但嚴于律己、率先垂范,還嚴格要求下屬官兵,所到之處不許擾民,為當地群眾干了許多修橋補路、搶險救災、轉移老百姓的好事、實事。
我站在細瓷碗前,思古想今,沉思良久。吉鴻昌如此嚴格要求自己,“作官即不許發財”,扛槍為救國,為官即為民,實在難能可貴,怪不得能成為抗日民族英雄。這種“作官即不許發財”的社會道德和民族優秀基因是永遠傳承不息、值得褒獎歌頌和發揚光大的。翻開人類歷史的厚重書卷,在古代就有許多像吉鴻昌這樣的仁人志士。他們為官不為財,只為盡責盡忠,公心對人、平心對事,不以公為私、以私害公。
為官不為財,從諸葛亮的《出師表》,可以看出他的操守、志趣和肝膽。他為國為民不為財的赤誠之心,無不字字見血、句句心長,可以與日月同輝,光照后人,令人欽佩。
清朝的曾國藩一直懷著“當官以發財為恥”的信念,嚴格要求自己,官越做越大,對做官的真諦也越發清楚。他說,要想發財就不要去做官,以做官而發財,終究會有凄涼之日,落入萬劫不復的罪惡深淵。
我們的黨和國家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無數革命先烈為國不為財、視錢如糞土、拋頭顱灑鮮血換來的。成之艱難,行之艱難,得之不易,守之更難。我們這一代人要將我們的黨和國家建設得更強大、更美好、更偉大,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于擔當,善于作為,以“作官即不許發財”的志向和“當官以發財為恥”的信念,宗旨常在心,使命永在肩,清廉從政,清貧做官,一心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上下一致,同心同德,不思、不想、不求發財,為早日建成中國式現代化強國而清廉做官,蒞官臨政,勇于擔當,不忘使命,砥礪前行,不懈奮斗!
(作者單位:扶溝縣自然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