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周典海。
□記者 李鶴 文/圖
近日,周口中心城區建設大道與八一大道交叉口的周典海中醫診所里,周典海坐在桌案前,耐心地傾聽患者描述癥狀。桌案上有些褪色的脈診墊格外顯眼,周典海自豪地說:“這個脈診墊有一百多歲了,是我曾祖父看診時使用的。”
故事要從1908年說起。周典海的曾祖父周梅皆當時攜家帶口來到周口,在北永興街開了第一家“德化堂”藥鋪。此后,周典海的祖父周志甫接過衣缽,不僅讓藥鋪聲名遠播,更展現了醫者的擔當:1929年,面對“廢止中醫案”,他聯合中醫界人士抗爭;1942年河南大旱,他傾盡家資設立“貧民施診所”,組織醫生輪流坐診,藥費分文不取。
“但凡求醫者,不得問富貴貧賤。”這是周志甫留給子孫的祖訓。他總結的“冠心2號方”等20余個經典方劑,至今仍在周氏醫館沿用。1963年,商水乙腦流行時,他應用“人參白虎湯”“清瘟敗毒飲”等對癥下藥,創造96.5%治愈率、100%有效率的奇跡,被載入《周口地區衛生志》。
1958年,周典海出生在這個中醫世家。1977年,19歲的他跟隨父親學醫,白天看父親診脈開方,晚上背誦《黃帝內經》。1991年從河南中醫學院畢業后,他在周口市人民醫院行醫,后來到川匯區衛校任教,退休后開辦中醫診所。
“望聞問切最少要20分鐘。”周典海不認同當下“三分鐘看診”的快節奏。他認為,中醫講究“理法方藥”的整體觀,只有把病情摸透,才能開出精準的方子。周典海對月經不調、不孕不育等婦科病有獨到見解。“痰濕阻滯氣機運行,是許多婦科病的根源。”他說,陽氣衰微導致津液氣化失常,引發痰濕瘀堵,進而引發血瘀,誘發疾病。一般用二陳湯、血府逐瘀湯加減祛痰,若患者同時有寒癥,添加溫陽的藥物即可。
“現在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導致抑郁癥患者增加。” 周典海說,抑郁癥也跟痰濕有關,痰濕與情志障礙相互影響。情志不暢會加重肝郁氣滯,妨礙津液氣化形成痰濕;反之,痰濕困脾又會削弱人體應對壓力的能力。如果有痰濕癥狀或抑郁傾向,應及時就醫,積極治療。
“病人越看越多不是好事,越看越少才是我們醫生追求的目標。中醫強調的‘治未病’,即不得病,是十分先進的理念。” 周典海說,“中醫是寶庫,不能失傳。”目前,有2名中醫愛好者跟隨周典海學習,他不遺余力地教他們認藥、把脈,指導他們閱讀中醫經典著作。
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周典海祖父留下的手寫藥方上,泛黃的紙張穿越歲月訴說著四代人的堅守。周家從醫者用仁心仁術在周口扎下了根,中醫藥文化也在周口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