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華
我市居民王先生的一次轉賬經歷,成了觀察金融服務的鮮活樣本。為裝修房子,他從親戚處借了20萬元,因轉賬至不常用賬戶,被銀行限制了非柜面業務,影響了施工進度。一肚子火氣的王先生,撥通了投訴電話表達不滿。
金融安全是民生安全的重要屏障。銀行對大額異常交易的限制,是反洗錢、防詐騙的必要舉措,這道防線容不得絲毫松懈。但當“規則剛性”遇上“民生急需”,用“一限了之”取代“主動服務”,就難免被群眾誤解。
中國人民銀行周口市分行的處置給出了破題思路。面對群眾“急難”,他們沒有止步于“按規定辦”的表層,而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快速核查摸清情況,耐心解釋消弭疑慮,督促銀行限時恢復功能。更可貴的是,他們從個案中提煉共性,用“溯源糾偏”機制從源頭減少誤解,以“48小時響應”確保訴求不拖延,靠“以案說法”讓群眾看懂監管背后的用心。這些舉措,讓剛性規則有了柔性表達,讓群眾在感受到監管嚴肅性的同時,更體會到服務的溫度。
金融工作連著千家萬戶,既要有“鐵腕護底線的決心”,也要有“俯身解民憂的細心”。當每一次監管都帶著對群眾訴求的考量,每一項服務都瞄準減少“制度性摩擦”,才能真正實現“監管為民”的初心,贏得百姓的信任與支持。這,正是新時代金融治理應有的擔當。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