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陽”原型郭興的光輝傳奇
新鄉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文奇
巍巍太行,雄踞華北,俯瞰中原。仲夏時節,太行山下,郭興事跡展覽館的灰墻黛瓦在陽光下更顯靜穆,朱紅色大門敞開,參觀者不由放輕腳步。
“時光可以流逝,歷史無法抹去;仇恨可以化解,教訓必須銘記”的鎏金大字熠熠生輝,仿佛將參觀者拉回烽火連天的歲月。“學習李向陽,堅決不投降。敵人來抓我,我就跳高墻……”那首廣為流傳的民謠更在耳邊回響。
李向陽,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智勇雙全的抗日英雄、一代代青少年心中的偶像。這位銀幕英雄的原型之一,正是太行山區的傳奇人物——郭興。
敵后游擊揚威名
郭興的抗戰故事,比“李向陽”更精彩。
郭興,1924年出生于今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高莊鄉金章村。1940年,年僅16歲的他,以瘦弱的身軀和倔強的意志,軟磨硬纏加入八路軍。因其機智勇敢,太行五分區司令員皮定均對他刮目相看、委以重任——調至敵后,擔任太行五分區武工隊隊長,并下達“軍令”:一年內組建隊伍,殲敵過百,繳獲步槍百支、機槍兩挺。自此,郭興開啟了他傳奇的敵后武工隊生涯。
郭興擅使雙槍,人稱“雙槍隊長”。他率領的武工隊員,皆為精挑細選的軍隊干部、優秀戰士與地方骨干。他們既是驍勇的戰斗員,又是深入群眾的宣傳員,肩負著發動組織敵占區群眾、重建黨組織、靈活打擊敵人的重任。短短一年間,武工隊迅速擴充,規模遠超一個連,戰績更令人驚嘆:孤身潛入日軍指揮部偵察;夜襲日寇哨所,斃敵焚械;火燒日軍儲糧5萬公斤的糧倉,斷敵補給;智擒漢奸“賈大頭”,瓦解偽頑勢力……一次次驚險行動,彰顯了這支隊伍的膽魄與智謀。
在晉南豫北的廣袤土地上,郭興與戰士們如魚得水,以靈活戰術與日偽軍展開驚心動魄的較量。他們時而喬裝潛入,深入敵后搜集情報;時而雷霆出擊,精準鏟除漢奸走狗;時而如利刃直搗日軍碉堡,以奇襲粉碎敵軍部署。這支隊伍凌厲如刀鋒,打得敵人防不勝防、晝夜驚惶。
抗日烽火中,郭興參與指揮了輝縣孟莊伏擊戰、汲縣塔崗奇襲、林縣鹿嶺突圍等大小戰斗上百場。他身先士卒,屢建奇功,以卓越表現榮獲“太行區特等戰斗英雄”稱號,獲頒“抗日戰爭勛章”。他所率領的武工隊,被授予“模范武工隊”光榮稱號,成為太行敵后抗戰的一面旗幟。
巧布疑陣觀虎斗
軍號聲聲,炮火隆隆。為何郭興能讓日偽軍無可奈何?答案便在他不按常理出牌的戰斗智慧里。1943年8月,日偽軍自輝縣、林縣等地傾巢而出,對我林南根據地展開“掃蕩”。郭興率領6名武工隊員,埋伏于百泉至小屯公路旁的玉米地中阻擊敵人。
夜色濃如墨布,玉米葉在夜風里簌簌作響。郭興與隊員們屏息凝神,耳畔雜沓腳步聲由遠及近。“像是大隊人馬。”郭興眉頭微皺——己方僅7人,若正面交鋒,無異于以卵擊石。他深知,唯有智取方能破局。
敵軍腳步聲逼近。一名隊員攥緊槍柄,低聲嘆道:“若大部隊在此,定能殺他們個痛快!”偽軍的吆喝聲已清晰可聞,郭興靈光一閃:何不借敵之手,令其自相殘殺?
他壓低嗓音,語調如刀鋒般利落:“待偽軍全部過路,你們4人朝炮樓方向打排槍,我們3人瞄準偽軍后隊開槍。咱們只做‘牽線人’,待他們‘狗咬狗’起來,便撤到山上看熱鬧!”剛剛部署完畢,偽軍隊列已近在咫尺。郭興緊盯最后一排敵兵的靴尖——待其掠過埋伏點,他猛地低吼:“打!”
7支槍同時打響,排槍聲仿若機槍掃射,手榴彈在寂靜的夜里炸出驚雷。偽軍頓時潰散如驚弓之鳥。混亂中,炮樓方向驟然火光迸射,子彈如流星潑灑。玉米地里的偽軍嚎叫:“八路!炮樓里有八路!”旋即舉槍反擊。
郭興貓腰躍起,將手槍插回腰間,嘴角露出笑意:“線牽成了,走!咱們到山上看熱鬧去。”7人掠過“青紗帳”,隱入蘇門山的夜幕。
救命之恩記心間
武工隊保護百姓,百姓亦以性命相護。郭興們與群眾魚水情深,在危難時刻尤為彰顯。1944年仲春,草木初萌。郭興率兩名隊員赴輝縣城東偵察敵情,任務完成后沿輝縣至百泉的馬路返程。
郭興身著黑布夾襖,灰布腰帶束腰,短槍暗藏腰間。行至距百泉二里許,忽見一隊偽軍迎面而來。3人迅即貼靠路邊,扮作農人低頭緩行。
偽軍通過之際,一名偽軍忽以顫聲嘶喊:“郭……郭興!”郭興心知暴露,疾向隊員揮手:“快跑!”3人折向田間小道疾奔。10余名偽軍緊追不舍,槍聲呼嘯。為分散敵人,郭興令隊員分頭逃,然而偽軍死盯郭興不放。他蛇形左右奔避彈雨,飛越過數片麥田。前方突現一道丈高土坎,他縱身躍下,掏槍還擊。偽軍亂射,郭興趁機沿土坎潛行,直至百泉。
郭興翻越蘇門山,直向山下南關村奔跑。槍聲驚動日軍炮樓,20余名日軍在小隊長率領下繞至村西堵截。郭興自東沖進村莊,偽軍僅百余步尾隨。剛拐過墻角,南關村婦女主任李秀英快步跑來,低聲急呼:“郭隊長,莫再跑!日軍已從對面包抄!”
未及多問,李秀英拽著他沖進自家牛圈,急指頂棚:“快上吊棚!”郭興踩牛槽攀上,李秀英擲破席草苫覆其身,掩藏嚴密。敵人的腳步聲逼近,3個村婦迅速趴在地上撒灰土,偽裝搏斗的痕跡。
日偽軍追來,村婦哭指東巷:“他抓我孩子向西跑了!”日軍翻譯官戟指李秀英質問:“有個八路跑進村,你可看見?”李秀英佯作厭煩擺手:“鄰家媳婦染傷寒癱倒俺門口,正愁沒法子,誰還顧得上其他!”翻譯官聞言色變,附耳日軍小隊長嘀咕疫病之事。小隊長未敢搜查,倉皇離去。
多年以后,每每憶及這些,郭興總紅著眼眶感慨:“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里,我們之所以能在敵后與日寇展開殊死較量,正是因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這片沃土。沒有百姓的全力相護,我們的抗戰便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寸步難行。”這種生死與共的情誼,不僅是武工隊能在敵后頑強斗爭并取得勝利的根基,更是軍民魚水情深的生動寫照。
他回憶道,每當陷入絕境,戰士們的第一反應便是向群眾求助。血與火的洗禮中,大家早已明白:革命事業的成功,始終深植于人民的信任與支持。那些親歷戰爭磨難的人們,在歲月的沉淀中愈發篤信一個真理——人民群眾,才是決定歷史走向、托舉勝利曙光的中流砥柱。
“是百姓用血肉之軀筑起我們的堡壘,用智慧與勇氣鋪就我們的生路。”郭興的語調帶著哽咽,“他們的信任,是我們最堅實的大后方;他們的支持,是我們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倘若沒有人民群眾的生死相依,太行山便不會迎來抗戰勝利的曙光。”
紅色基因代代傳
山因脊而雄,屋以梁而固。
巍巍太行,是紅色的山,英雄的山。無數抗日戰士曾在這片土地上浴血奮戰,以熱血澆灌出獨特的紅色基因,將革命精神深深鐫刻于山河大地。
距郭興事跡展覽館約20公里處,坐落著另一處紅色教育基地——城關街道馮莊村耿風泉抗戰實物展覽館。作為省國防教育基地、省社科普及基地及新鄉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館內陳列著2萬余件抗戰實物,構筑起穿越時空的歷史長廊。斑駁的槍械、泛黃的信箋、磨破的軍鞋……每一件展品都在無聲訴說著往昔烽火。
展館中,幾件尤為珍貴的展品與郭興相關:“獨橛子”手槍、禮帽、千層底布鞋、圍巾及數幅書法作品……“這些都是前些年郭興將軍及其后人捐贈的。”耿風泉指著那柄看似簡陋的單發手槍介紹。2019年,央視專題片《南太行抗戰往事》曾專門講述其背后的故事——這把“獨橛子”手槍,是抗戰時期武器匱乏的生動見證,更是軍民同心抗敵的歷史縮影。郭興身體硬朗時,常來展館參觀指導,并揮毫寫下“軍魂”二字贈予展館。
耿風泉一家三代從軍,其父耿蘭田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當年,耿蘭田憑借對縣城周邊地形的熟悉,常下山配合郭興開展工作,耿風泉與郭興也成了忘年交。
談及“抗戰烽火起太行”的崢嶸歲月,郭興總感慨萬千:“我們義無反顧投身革命,將青春乃至生命獻給國家,只因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驅除日寇,還我河山!”
當年,郭興和同村的16人一同參軍抗日,抗戰期間便犧牲了13人。他們中有人在執行任務時不幸負傷壯烈犧牲,有人被俘后寧死不屈英勇就義……昨日并肩作戰的戰友,今日卻已化作山河碑石。
有人稱郭興為“李向陽”,他卻謙遜道:“我不過是‘李向陽’藝術形象的原型之一。真正的‘李向陽’,是太行山萬千抗日英雄的化身,如浩瀚大海;而我,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浪花。”這份赤誠與謙卑,正是革命者最動人的風骨。
今年6月,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赴耿風泉抗戰實物展覽館,拍攝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烽火青春》。影片以情景再現的形式,還原了抗戰時期武工隊隊長郭興與耿蘭田等戰友在耿家老宅舉石錘鍛煉體魄的場景。鏡頭中,郭興“革命戰士勇敢殺敵需有強壯身體”的宣言擲地有聲,展現老一輩革命者在艱苦歲月中的樂觀與堅韌。
一寸山河一寸血。硝煙彌漫的歲月在每一個中國人心里都留下了永恒的烙印。輝縣市委黨史方志室黨史研究專家任軍安表示,輝縣在抗戰時期是日軍與各路抗日力量激烈爭奪的前沿陣地。這片浸染熱血的土地,孕育了數不清的英雄故事。遍布境內的紅色革命舊址,是無數革命先烈與太行兒女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浴血奮戰的永恒見證。
郭興,這位太行山腳下的“李向陽”,不僅是英勇的抗日英雄,更是紅色文化的鮮活象征——他的事跡通過電影、小說等藝術形式廣為傳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烽火太行,群山巍峨立豐碑。郭興自題詩道:“抗日烽火起太行,援朝橫跨鴨綠江。旌旗揮動天山雪,飲馬黃河弓自張。”寥寥數句,勾勒出其征戰南北、矢志報國的一生。站立于郭興事跡展覽館中,抬眼望去,庭院翠竹挺拔如槍,夏風拂過,竹葉沙沙作響,仿佛先烈們的吶喊仍在回響。而那一簇簇“紅色的星火”在展墻間躍動,燃燒著不滅的革命精神,照亮著后人前行的道路。
相關鏈接
電影《平原游擊隊》簡介
《平原游擊隊》是由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邢野、羽山編劇,蘇里、武兆堤執導,郭振清、方化、張瑩、杜德夫、梁音、周森冠主演的戰爭片,于1955年1月上映。
該片根據邢野舞臺劇《游擊隊長》改編。影片講述了1943年秋,根據地的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展開了反“掃蕩”斗爭。這時,軍分區司令給區游擊隊長李向陽(郭振清飾)布置任務,帶領游擊隊深入敵后平原地區的一個縣城,牽制住駐扎在縣城的日寇松井中隊長(方化飾)的部隊,阻止其進山區增援,減輕日軍對山區根據地的壓力,同時要保住縣城附近李莊的幾十萬斤公糧。李向陽把部隊分成兩部分,用以迷惑日軍,并到處散布消息說李向陽游擊隊下山了。松井接二連三地接到李向陽在城北、城西出現的報告,思考著如何帶糧食進山增援。而此時,李向陽已經帶著人回到他的家鄉——城西李莊,見到了我地下黨區委書記孟考(李萬城飾)同志,共同研究牽制敵人和保護公糧的辦法。
隱藏在李莊的漢奸地主楊老宗(安震江飾)偷偷向松井報告了李向陽回到李莊的消息,松井立即帶兵前往李莊搜索。李向陽及時將群眾帶入地道隱蔽,自己帶著游擊隊在地道里出其不意地分兩個方向襲擊日軍。
松井下令尋找地道。土墻推倒了,牲口槽拆掉了,碾盤掀翻了……為了將松井引出李莊,李向陽派人焚燒了李莊附近日軍的炮樓,但狡猾的松井看出這是調虎離山計。在楊老宗的指引下,松井發現了一個地道口。日軍用濃煙把老百姓趕出地道,威逼群眾交出公糧和李向陽,可回答他們的只有沉默。
為了救鄉親們,李向陽組織隊伍攻打縣城,迫使松井從李莊撤回縣城守衛。李向陽回到李莊,可他看到的是孟考被打得遍體鱗傷,老勤爺(張巨光飾)和小寶子都被敵人殺害了。
李向陽第三次進城,燒了日軍的糧食,打死漢奸楊老宗,并派李莊報告員吳有貴向惱怒的松井作了假報告:李莊的糧食全從洞里搬出來了,李向陽也留在村里。松井決定再一次帶馬隊向李莊進發,可沒想到迎接是他的是李向陽早已布置好的殲滅戰……
詩一首
郭興
抗日烽火起太行
援朝橫跨鴨綠江
旌旗揮動天山雪
飲馬黃河弓自張
本版圖片由新鄉市委黨史方志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