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啟峰
8月22日,立秋已過半月,天氣依舊晴熱。風吹過一望無際的玉米地,寬大的葉片沙沙作響。乳熟期的玉米猶如碧綠的紡錘,沉甸甸地垂掛在稈上——再過一個多月,便是收獲的季節。
周口農服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周口農服)董事長張起帶領3名技術員,與周口師范學院農學院楊明生博士一同穿行在茂密的青紗帳中。這一天,他們先后巡查了鄲城、沈丘兩縣的3塊玉米高產示范方,現場探討玉米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今年6月,麥收過后,周口農服聯合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周口師范學院開展玉米高產創建示范方試驗,以農藝農機融合為基礎,形成一套完整的農業生產綜合集成技術,受到廣泛關注,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盡管持續高溫干旱天氣對技術體系帶來挑戰,但也為后續優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3個地塊的玉米長勢讓他們有喜有憂。在沈丘縣北楊集鎮林寨3號示范方和鄲城縣秋渠鄉大馬莊2號示范方,“中農大678”“康農玉8009”表現穩健,抗逆性良好;而另一品種“H玉米”則在部分區域出現“花粒”(籽粒不飽滿、缺行)和“超短裙”(苞葉包不住果穗)現象,產量受到一定影響。最令人振奮的是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1號示范方,這里各類玉米整體長勢良好,“H玉米”甚至有望超過其他品種產量,顯示出良好的生產潛力。
技術團隊分析認為,產量差異與今年極端天氣密切相關。6月初至8月初,我市降雨顯著偏少。尤其在玉米生長的關鍵7月,平均氣溫高達31.6℃,較歷史均值偏高4℃;累計降水僅17.2毫米,相比歷史均值181.9毫米銳減91%,是我市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最旱的7月。
面對旱情,周口農服迅速響應,全員奮戰在田間一線,連續作業20余天。盡管受限于灌溉設備覆蓋不足,部分地塊未能及時澆上水,但整體抗旱工作仍取得積極成效。
“我們不能簡單將問題歸咎于天氣,更要從中總結經驗、完善體系。”張起與技術團隊在現場展開深入探討。
在品種選擇上,雖然“H玉米”高產潛力大,但其抗逆性相對較弱,今后需更加科學地評估品種適應性,避免盲目追求單一指標。
1號示范方的成功經驗值得推廣:該地塊啟動抗旱工作最早,設備齊全,配備多臺平移式、滾移式噴灌機,實現了及時精準灌溉。若能全面推廣此類設施和管理機制,未來應對旱情的能力將大幅提升。
通過此次實踐,公司對現行技術體系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優化提升:
在“五良融合”方面,雖初步實現了農機農藝結合,但在良田建設、良種選育、良制配套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尤其在墑情監測、智能灌溉等環節,還需加強硬件投入和管理優化,建設“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
下一步,公司將重點推進水肥一體化滴灌設施建設,布設智能傳感器系統,實現墑情實時監測與精準水肥管理,全面提升示范方的科技含量和抗風險能力。
本生產季中,周口農服推行的“寬窄行密植”(7400株/畝)、控釋肥基施+葉面肥追施等技術創新,已在旱情中展現出明顯優勢,玉米生長表現優于周邊傳統種植區。
張起表示:“我們本可以做得更好。這次實踐既是對技術體系的檢驗,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指引。”她的目光越過這片青紗帳,堅定而深遠。
玉米在生長,這群新農人也在不斷成長。示范方的首季試驗雖未盡善盡美,但他們所有的努力與思考,都正為明天的豐收積蓄力量。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