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猛
“開短會不提供礦泉水”“建立辦公用品登記制度”……近段時間,多地黨政機關出臺反對“微浪費”的規定,引發熱議。這種對“微浪費”的較真并非小題大做,其意義不僅在于減少資源消耗,更在于通過細節塑造良好風氣。
事實上,節儉或浪費,從來就不是小事。一瓶礦泉水喝半瓶扔半瓶,一支筆用一半就換新的……類似這些零散消耗看似不起眼,累積起來卻是驚人的數字。更值得注意的是其背后隱藏的思想問題:把公家資源當無主之物,對小浪費視若無睹。這種心態一旦蔓延開來,會慢慢侵蝕勤儉節約的作風根基,后果不堪設想。
放眼黨政機關,習焉不察的“微浪費”現象并不少見:下班不關燈、夏季空調溫度設置過低、打印材料只打單面……看起來都是小事小節,實則是積少成多。而那些認為抓“微浪費”是舍本逐末的觀點,恰恰忽略了作風建設的規律:大問題往往始于小毛病,奢靡之風常常源于對“微浪費”的放任。
當“不差這點”成為常態,不在乎小錢變成共識,作風的堤壩就會逐漸松動。黨政機關作為作風建設的“排頭兵”,若對身邊的“微浪費”視而不見,不僅會損耗公共資源,更會損害公信力,讓勤儉節約的倡導流于空談。再者,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背景下,黨政機關理當帶頭厲行節儉、物盡其用。
作風建設必須抓早抓小、防微杜漸。杜絕“微浪費”,要從一餐飯、一瓶水、一度電、一張紙做起。思想上要破除“小節無礙”的誤區,深刻認識厲行節儉、艱苦樸素的重要性;行動上要踐行嚴于律己、行有所止的規范,爭做勤儉節約的標桿;制度上要按需配置辦公用品,建立循環使用機制,明確浪費行為的約束措施。當黨政機關帶頭在細節上較真,就能形成強大的示范效應,帶動社會層面勤儉節約蔚然成風。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