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金月全) 8月26日晚,扶溝縣人工湖廣場,人聲鼎沸,十分熱鬧。與尋常攤位不同,一條寫有“夜逛人工湖、順便解心愁”字樣的橫幅前,“解憂地攤”準時亮燈,機關干部化身“攤主”,在喧鬧的市井中傾聽訴求、解讀政策。
據了解,“解憂地攤”是扶溝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以下簡稱縣綜治中心)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一次積極探索。該活動采取在縣城人流密集區域“擺地攤”的方式,搭建法律咨詢、心理疏導、調解議事“三位一體”服務矩陣,利用晚間群眾休閑時段,“零距離”傾聽民聲,現場解決群眾訴求、解讀相關政策。
“名下有老房子,近年又建了新房,怎么辦理不動產權證……”“一家公司拖欠我三個月的工資,看到這里有律師,所以趕緊過來問問……”“解憂地攤”前,咨詢的人絡繹不絕。不動產登記、欠薪維權、物業糾紛、情感困惑等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高頻訴求”,成為現場咨詢的熱點。
面對一個個具體問題,該縣綜治中心工作人員不僅詳細回答,而且通過發放宣傳冊、現場講解的方式,讓政策條文變成通俗易懂的“百姓語言”。此外,該活動還采用線上直播與線下服務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抖音、視頻號、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實現同步直播。
“以前辦事要跑鄉里、縣里,現在逛個夜市就能找干部說上話。”這是扶溝縣群眾對“解憂地攤”最直觀的感受。在傳統治理模式中,“群眾上門找服務”與“干部坐班等訴求”的錯位,常常導致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梗阻。該縣綜治中心敏銳捕捉這一痛點,依托縣域集市人流密集、群眾集中的特點,將服務窗口搬到集市、廣場、村莊,讓干部走出“電子屏幕”,與群眾坐在一起,聊一聊家常、問一問困難、聽一聽牢騷,找到惠民政策落實的堵點難點痛點。
這種面對面交流,打破了行政壁壘與干群隔閡,讓政策從“文件里”走到“群眾中”,讓訴求從“心里頭”傳到“決策層”。
據了解,自8月初活動開展以來,已累計服務群眾7000余人次,現場接待法律咨詢30起、心理咨詢15起,登記矛盾糾紛12件,發放普法宣傳冊3000余份,多個涉及養老、教育、產權等領域的民生難題在“解憂地攤”得以化解。
如今,“有問題、去趕集”已成為當地群眾的口頭禪,流動的“解憂地攤”正織就一張覆蓋城鄉的民生“保障網”。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