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付永奇
深秋時節,天氣轉涼。太康縣馬頭鎮綠洲農牧養殖場一片繁忙,工作人員正將整車的玉米秸稈堆放到貯存池內,準備通過發酵處理到冬天喂牛。“養殖場每年都和周邊村民簽訂秸稈收購合同。我們免費為群眾收獲玉米,群眾把秸稈無償送給牛場。目前,我們已經收貯秸稈5000多噸,接下來還要繼續收,大概能收到1萬噸左右。”養殖場負責人李輝告訴記者。
像這個養殖場一樣,該鎮近百個大小養殖場能飼料化利用秸稈3萬噸以上,約占全鎮秸稈總量的40%。
馬頭鎮是傳統農業大鎮,有土地11萬畝,每年產生農作物秸稈約7萬噸。以前養殖場少的時候,許多秸稈因無處堆放常常被農民悄悄燒掉,給生態環境帶來很大危害。后來,鎮里鼓勵發展養殖業,陸續建成肉牛規模養殖場55個、山羊規模養殖場20個,發展散養戶2000多戶。在市縣鎮農技人員指導下,養殖場帶頭學習秸稈收貯技術,通過飼料化利用,將秸稈資源轉化為喂養牛羊的優質草料。同時,該鎮還積極推廣秸稈還田、秸稈肥料化利用等技術。秸稈被收貯利用后,亂堆亂放、偷偷焚燒的現象不見了,人居環境大大改觀。
同樣的秸稈,商水縣通過工業化處理,將其化身成為生物天然氣、食品級液體二氧化碳以及生物有機肥。記者在商水縣一家名為豫天新能源的企業看到,新收來的玉米秸稈堆成小山,多輛鉤機和鏟車往返穿梭作業,把碎秸稈壓實后整齊地堆放在一起。
在該企業生產車間,玉米秸稈通過傳送皮帶被運送至集裝箱式的厭氧反應器中,經過發酵、提純變身為生物天然氣。該企業負責人吝璐告訴記者,他們采用干式厭氧發酵技術,不論是容積產氣比,還是有機質轉化率,較傳統濕法發酵技術均有較大提升,現在企業每年能處理玉米秸稈20萬噸左右,生產生物天然氣約1800萬立方米,作為豫東、豫南地區“氣化鄉村”工程的補充氣源,已經接入燃氣管網,可滿足商水縣近一半居民的天然氣用氣需求。
周口是農業大市,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市各級各部門探索出“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大大提升了秸稈利用率,走出一條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多方共贏的綠色發展之路。據統計,2024年秋季,全市農作物約產生秸稈671萬噸,通過“五化”綜合利用約623萬噸,綜合利用率達94%。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