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功勛
幾年前,我在鄉下一所小學教書。教學樓一樓有間屋子,每天得到的光照最為充足,因此設了個學前班。孩子們心態樂觀,他們在光合作用下,像藤蔓植物一樣瘋狂生長。
課堂上,我拿起粉筆,一板一眼地在黑板上寫出字母“a”或“o”,轉身問或正坐著或側著身或搭著肩的小朋友,這個字母像什么。
底下一陣齊刷刷的稚嫩童聲響了起來:“湯圓!”
可不是嘛,那圓圓的小球球,跟水果小湯圓有什么兩樣!
我嘟起嘴巴,像一朵喇叭花,假裝一副就要生氣的樣子。
教室里一片笑聲,滿滿的,像是夏夜池塘里的水。
“這個‘a’呢,就是湯圓漏出了果餡兒——拖著一條小尾巴——甜不甜?”
孩子們就起哄一般:“甜——”
“跟著我念——‘啊’;這個‘o’呢,就是你的小嘴巴,你用小嘴巴接住了流了餡兒的小湯圓,結果給你燙的呦,啊——喔——啊——喔——”
于是,一張張小嘴如同復讀機般“啊啊喔喔”,跟魚缸里的小金魚吐泡泡似的。
時間又過了一個周,孩子們從家返校。書包里面塞著形形色色的樹葉、千奇百怪的石子,百寶箱一樣,就是不見了語文課本。
上課鈴響過,孩子們仍嘰嘰喳喳的,像是剛出巢的麻雀。我示意大家安靜下來,并提高了嗓門,問:“咱們前幾天學過的拼音,哪個小寶寶還能記得?”
孩子們一下子想起了正事,可正事好像給忘掉了——知識的儲存搞得像是魚的記憶一樣——他們很無辜地面面相覷。
黑板上,我不得不重又寫上“a 、o”兩個字母,既熟悉又陌生……
時間過得真快呀,孩子們換了一茬又一茬,像是校園外的麥子收了一季又一季,那兩個拼音字母卻一直都在。
上了二樓,視野更為開闊。我的學生變成了大孩子,他們像是開化了一樣,更加懂得怎樣調皮;而我,也從教拼音的語文老師,變成了教作文的語文老師,拼音字母一步步提高到了字、詞、句。
第一次作文課上,我安排大家寫一篇關于節日的文章。班里有個學生叫馬帥,是個顯眼包,更是個淘氣鬼,他的文章仿佛是預制的,稍稍加熱后就交了上來。我那時坐在講臺上看《浮生六記》,正讀到蕓娘他們在滄浪亭賞月,自己也心馳神往。馬帥左手提著作文本,右手拿著碗,整個人看著既像一個討債的又像一個要飯的。
夾好了書簽,合上書,蕓娘他們一時靜止在萬點螢火明滅間。我問馬帥:“這么快就寫完了?”同時接過了他的作文本。
馬帥沒有正面回答,“嘿嘿”笑了起來,他的兩只眼睛也像我的書一樣合在了一起,嘴里亦吐出清晰的數字“3、2、1”。我正納悶,放學鈴聲大作。
原來如此!
馬帥是第一個沖下樓的,一把湯匙攥在他的手里,一副洋洋自得的樣子,好像中了舉。不多時,馬帥回來,搪瓷大碗里裝了滿滿一碗湯圓。
午飯后,我趁著學生午休,批改了大家的作文。
馬帥這樣寫道:春節,大年初六,我去街上喝湯。人忒多(“忒”用的是拼音),給店小二忙的!我握著壓歲錢,高喊“六個包子一碗胡辣湯”,并猛地拍了一下桌子,手震得生疼。包子是茴香餡兒的,湯冒著熱氣。吃完了飯,我抹抹嘴溜了,店主壓根兒沒回過神來。后來我也很自責:如果人人都像我這樣,別人生意還怎么做!這句話之后,馬帥畫了一個哭泣的表情,并且寫了一個省略號。
這個學生,唉……
校長講,馬帥家里條件不怎么好,他的飯量大,總是以能吃到學校食堂的飯菜為一件樂事,所以他討厭周末和寒暑假。
我默默記下了。再來學校,我把從家里帶來的好吃的都勻給馬帥一份。最初他挺不好意思的,時間長了,他的作文再也沒有“痞里痞氣”的內容。
學期結束,我通過遴選進了城。馬帥到了不能再復讀的年齡,小學總算結業了,我再也沒見過他。而我,卻不時在夢里夢到那塊長長的黑板,夢到學生皺巴巴的作文本。